21级401画室草书临摹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7-04 03:02:03 阅读量:

草书

汉字字体之一。字形比隶、楷简化,笔画牵连曲折,便于迅速书写。从汉代以来,体势屡有变迁,有章草、今草、狂草、行草等。

草书之称,为隶书通行后的草写体,取其书写便捷,故又名草隶。汉章帝 好之, 汉 魏 间的章草,殆由此得名。后渐脱隶书笔意,用笔日趋圆转,笔划连属,并多省简,遂成今草。 晋 王羲之 、 献之 父子又创诸字上下相连的草体,至 唐 张旭 、 怀素 , 宋 米芾 等又发展为笔势恣纵、字字牵连、笔笔相通的狂草。

本课程的课内教学目标

1.了解草书书体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及代表书家作品,掌握草书临摹的各种方法;

2.理解和掌握不同时期草书的风格特征,具备一定的草书欣赏水平,领会草书临摹要求;

3.具备不同风格草书较强的临摹能力,为以后的草书创作奠定基础。

三周的课程,每周工作日胡松洋老师都会准时开展草书教学,为同学们展示草书的笔法与节奏,结字和构成。

下课时,临摹的问题层出不穷胡松洋老师也会用过学习通讨论区纠正同学们的问题。也会通过微信与同学们保持密切的沟通,确保每个人都在不停进步

贾立琴

《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之一,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列行成篇的方法是让每一行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左右之间的意态要互相照顾。由于每一行字形的大小、宽窄、正侧都不同,所以放到一起非常和谐。加上一些牵连的组合,使章法更显灵活。应该注意的是《十七帖》是一部小型的汇帖,不是一时间所写,所以每个帖的章法都各具特色。

贾茜宇

临习古诗四帖

《古诗四帖》字法因势成形,高古宽博,乍聚还散,纵横捭阖,很多草法自楷法而出,草法写意又合规矩,合理自然。此帖彰显张旭超强的造型能力,章法错落有致,飘逸自然,隔行通气,茂密雄强,手卷的形式更加彰显正大气象。整体气息犹如天马行空,如龙在天,乍隐乍现,透光感和透气感交织在一起,浑茫一片,给我们超强的立体审美感受,体现了中国书法畅神抒怀的东方神韵和浪漫的写意精神。《古诗四帖》是大草的巅峰之作。

贾亚琪

《节临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传卷》是黄庭坚的精心之作,笔画圆劲凝练,极有力度,有的笔画,仿佛是摇曳而出。他很注意表现顿挫争折的笔姿,圆劲中含着涩势。黄庭坚更在意结字的疏密变化,往往将几个字集结成紧密的字群,为了字字顶接,把纵横之笔写成横笔;字群之间,又故意拉长某些笔画,既保持笔势的连贯,也形成大块的空白,与密集的字群形成虚实黑白的反差。各字都有朝揖向背之势,造成不同方向的倾斜,使得行款错落摆宕。《廉颇蔺相如传卷》中可以看出,黄庭坚心仪张旭、怀素的狂草,极力模拟狂草的恣肆狂放,尽力表现线条的圆劲和盘曲。

靳佳琦

《诸上座帖》

该贴笔意纵横,字法奇宕,无所拘束,出笔长而遒劲有力,气势开张,拥有气势苍浑雄伟的气势。所书大开大合,聚散收放,进入挥洒之境,显示出了黄庭坚悬腕摄锋的高超书艺。

通过临习,可以感受到黄山谷此帖用笔最大的特点是:在继承张旭、怀素狂草中锋、使转用笔以及连笔连字的同时,揉入了魏碑的笔法——提按用笔,用笔雄健豪迈,气魄宏大,骨力劲健中见凝重清醇的意趣。

李京儒

《望庐山瀑布》

祝允明早年精通楷书,师法赵子昂。褚遂良,而后学习欧阳询、虞世南、王羲之、王献之,在草书上,祝允明师李邕、黄庭坚、米芾,掌握了宋朝的尚意书风,为了自己的草书风气打下了基础,到了晚年,其草书则是更注重风骨,大气烂漫。

祝允明的这幅草书意多于法,纵情奔放,气势开张,酣畅淋漓,而其章法布局打破了纵横有列的格局,于参差错落,开合锁结,过接映带,揖让环抱中流露出一种强烈而震撼人心的韵律和节奏,其放逸不是不要规矩,而是一种超越于法度之外的过人胆识。

其中有动与静,有飘逸与沉着的对比反差,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视觉效果、独特的布局,别有一番情趣。

李景薇

《临王铎诗轴》

掌握了王铎随意欹倚的规律,理解王铎书法就会容易的多。他奇特的规律在于写每字的字头,或是写每字的下半部,书写时的第一笔,掌握住笔划的方向,或是下半部字的关键一笔笔划的方向,就能轻松解决字是左倚还是右欹,他往往是写第一笔若左倚或右欹,其余笔写得再正也呈左倚右欹状了,写下部也是把重要一笔先向左沉下,右则向右上方向远远抛去,字则呈右欹状了。如同一叶扁舟的尾舵样,轻轻摇动它,小船自然会向你要去的地方转变了。

李敏

《廉颇蔺相如列传》

黄庭坚的草书巨作,廉颇蔺相如列传令人神往,单论每一个字的结构就已经是够奇险的了,另外书法的章法是极富有创造性的。相比之下的苏轼,米芾恐怕也不过如此。

细看黄庭坚的书法,感觉他是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这样子的折让人感觉到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具有特殊的魅力。另外在作品的章法结构上面,墨色的变化自然又有着极强的控制力,堪称结构主义最完美的杰作。写狂草难就难在意境与结构上面,而大家看到这一个作品之后,可以想象当时的黄庭坚书写时,那一种淋漓酣畅萧散爽朗的神风。

李巧玲

《小草千字文》

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古朴淡雅、苍劲静穆,如行云流水,苍松仙鹤,于漫不经心处,显法度规矩,是怀素人书俱老,进入化境的佐证。此帖笔画瘦劲有力,灵动自然,毫无涣散衰颓之状。通幅笔墨奔放流畅,一气贯之蔚为壮观。该作品笔道更加苍劲古朴,用笔圆劲有力,使转自如,字与字之间不相连属,基本上都是独立的字,即使有相连处,笔势也变得平和多了,体态也变碍工整了,一改以往颠狂的状态。在章法上,小草千字文通篇字字独立,有规有距。字与字上下间距紧密,左右距离很大,呈现出空灵、疏朗的简约之美。通篇没有大起大落,更无强烈的对比。节奏张弛有度,提按、快慢、轻重、顿挫等含蓄微妙。墨色以淡墨为主。虽说字字独立,可还是笔断意连,节奏感十足。

栗颖

《书谱》

《书谱》为论述历代书法和论书法变迁之专著,本身亦具书法艺术价值,其文章更具理论价值,是我国关于书法理论之重要著作,它对书法欣赏、技巧等方面至今仍有重要现实意义。《书谱》书于垂拱三年,对自汉迄魏晋之草书诸大家均有详述。草书体裁写来翰逸神超,浑朴流润,有绵里裹铁之妙,尤其起落笔之俊逸,字态笔姿之潇洒,既深入晋王堂奥,又得汉魏精髓,浓润圆熟,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

李志豪

《节临书谱》

《书谱》字体优美,布局平整匀称,《书谱》的用笔特点是全面继承了“二王”的用笔方法。在笔法上,起笔、收笔、 转换等纯为“二王”一系, 且方圆并用,处理精妙、 准确,在对“二王”的笔法与作品气息的领悟及表现上是令人信服的。《书谱》的笔画互相勾连牵引,虽无大草的灵活性与随意性,但其结构的变化还是相当丰富随意的,草书虽然讲究变化,但一切奇姿异态都离不开平正匀称字形的映衬,奇与正必须共存一体,才能相得益彰。《书谱》极善处理字型的疏密关系,多用简易相互断开的笔画合理地分割字内空间,尽可能留出空白,从而形成了疏朗恬淡潇散简远的艺术效果

刘佳乐

《十七帖》

《十七帖》中诸帖都是书圣王羲之晚年所写,此帖蕴含了王羲之草书艺术上的精华。在临习《十七帖》时不能照搬临习楷书和行书的方法,而是要重视读帖。要将读帖放在对《十七帖》整个学习的最重要位置。要先读后临,读懂了再临。我之所以强调读帖的重要性,强调先读帖,是因为对草书的学习,读帖可以解决很多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在读帖的过程中,首先可以熟悉并认识所写的字。学习草书不能糊里糊涂,下笔就写,写完后这个字怎么读,写的是什么自已都不清楚。我们在临习《十七帖》之前一定要对照译文,将帖中草书与正楷写法相对照,一要知道帖中字是哪些字的草写。二要清楚这些字在草写时减省了哪些笔画,这样我们在下笔时才能临得清楚,临得明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刘佳丽

《书谱》

卷中融合纯朴与妍美书风,行笔中侧锋齐用,笔锋或藏或露,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笔势流畅洒脱,达到手笔合一之境。卷中字形此起彼伏,神采飞扬。1.平正均匀型,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字体风格,楷书居多,草书风格相反。虽然讲究变化,但是总归离不开平正均匀的字形作为映衬,奇,正共存,方能相得益彰。当然前提是需要把握一个度,奇不能怪,正不能板。总体上并不刻意有大的变化,偶尔几个字体风格的细微变化,避免了整篇文章呆滞的感觉。2.疏朗潇散型,《书谱》中善于处理文字的疏密关系,简易互相断开的笔画合理的将字内空间分割开来,尽可能留出空白部分,形成疏朗潇散的艺术效果。通过很多字用笔的粗细变化,偏旁部首的夸张书写形成强烈对比。3.错位生奇型,草书结构要避免字体生硬,可以通过错位、移位的方法,取得变化,随意性较大,需要对字体字形多加研究,慢慢琢磨

芦嘉豪

《节临古诗四帖》

打开《古诗四帖》,第一眼看到的是奔放流畅。但细看每一个笔画,很多又都是迟涩而凝重的。张旭的狂草和王羲之的今草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创作风格变了。王羲之是典雅的,而张旭是浪漫的。典雅多理性,浪漫多感性。然而,中国人的哲学和审美又是崇尚内敛、反对张扬的。这就要求即使是最放浪形骸的狂草,也要写得沉静、含蓄。狂草一定要奔放,不奔放怎么叫狂草?因此,奔放一定是狂草的基调。那么,如何保持奔放的狂草不飘、不躁、不野呢?在笔法上,张旭采取了涩中求畅的方法。具体到文字的线条上,就是要写得迟涩厚重,并保持流畅的节奏。线条不能一味地飘,一味地畅。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讲张旭通过以“利锋画沙”悟得“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张旭还谈到“损谓有余”,即笔意内敛、趣长笔短,说的也是这个内容。

苗宇航

《节临书谱》

《书谱》墨迹,其中富含王羲之笔意,笔法娴熟,全篇不仅是一篇文笔极佳的的书法理论,更是后世草书的临摹范本。卷中融合纯朴与妍美书风,行笔中侧锋齐用,笔锋或藏或露,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笔势流畅洒脱,达到手笔合一之境。卷中字形此起彼伏,神采飞扬。孙过庭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点:一是靠线条粗细的变化,一是靠行笔方向的改变。这种改变非常巧妙,所以能产生节奏感。

齐康宇

《节临书谱》

《书谱》为论述历代书法和论书法变迁之专著,本身亦具书法艺术价值,其文章更具理论价值,是我国关于书法理论之重要著作,它对书法欣赏、技巧等方面至今仍有重要现实意义。《书谱》书于垂拱三年,对自汉迄魏晋之草书诸大家均有详述。草书体裁写来翰逸神超,浑朴流润,有绵里裹铁之妙,尤其起落笔之俊逸,字态笔姿之潇洒,既深入晋王堂奥,又得汉魏精髓,浓润圆熟,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

强佩

《古诗四帖》

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在临摹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张旭运笔的灵动,手腕和肘腕的配合,使得整个线条显得灵活跳动。行笔婉转自如,铁岩起伏,动静交错,有急有缓地荡漾在舒畅的韵律中。他的字奔放豪逸,笔画连绵不断,有着飞檐走壁之险,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巅峰之篇。自然疏密的章法没有刻意雕琢,上下错落,像跳动的音符,美不甚哉!

邵汶德

《书谱》

《书谱》本身具书法艺术价值,其文章更具理论价值,是我国关于书法理论之重要著作,它对书法欣赏、技巧等方面至今仍有重要现实意义。《书谱》书于垂拱三年,对自汉迄魏晋之草书诸大家均有详述。草书体裁写来翰逸神超,浑朴流润,有绵里裹铁之妙,尤其起落笔之俊逸,字态笔姿之潇洒,既深入晋王堂奥,又得汉魏精髓,浓润圆熟,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卷中融合纯朴与妍美书风,行笔中侧锋齐用,笔锋或藏或露,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笔势流畅洒脱,达到手笔合一之境。

申高雅

《石鼓歌》

本卷草书《石鼓歌》是鲜于枢书艺成熟期的完美之作,用笔中锋直下,稍敛毫芒,圆劲丰润,浑雄朴茂而凝重,淋漓酣畅中蕴含着森严。鲜于枢的草书得到了怀素的韧性和怀素的用笔之法,袁袖说:“善回腕,故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这种“回腕法”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悬肘,无论写多大的字,都采用这种悬肘的技巧,以肩带肘,以肘带腕,纯以腕力行笔,这样写出来的字,几可以做到笔笔正锋,充满了圆劲之势。这一点从鲜于枢的《石鼓歌》当中能够明显看出来,不仅每一个点画都圆劲而饱满,无丝毫呛气,同时出规入矩,又充满了北方人的豪侠之气,是一种人格魅力与直率性情的写照。作为中国草书史上的一件极品力作,这件《石鼓歌》笔笔皆是晋唐之法,是后人学习草书很容易忽略的一件极品。从笔法上来讲,《石鼓歌》笔笔圆劲,字字出规入矩,法度极其森严,是我们探求古人草法秘奥的一件绝佳的范本。

申浩廷

《临诸上座帖》

此书学怀素的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尤其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黄庭坚《山谷自论》云:“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在《语录》后黄氏又作大字行楷书自识一则,结字内紧外松,出笔长而遒劲有力,一波三折,气势开张,一卷书法兼备二体,相互映衬,尤为罕见,是其晚年杰作。

宋微微

《节临书谱》

帖中字体优美典雅,行笔中侧锋齐用,笔锋或藏或露,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笔势流畅洒脱,达到手笔合一之境。卷中字形此起彼伏,神采飞扬。平正均匀型,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字体风格,楷书居多,草书风格相反。虽然讲究变化,但是总归离不开平正均匀的字形作为映衬,奇,正共存,方能相得益彰。当然前提是需要把握一个度,奇不能怪,正不能板。总体上并不刻意有大的变化,偶尔几个字体风格的细微变化,避免了整篇文章呆滞的感觉。疏朗潇散型,《书谱》中善于处理文字的疏密关系,简易互相断开的笔画合理的将字内空间分割开来,尽可能留出空白部分,形成疏朗潇散的艺术效果。通过很多字用笔的粗细变化,偏旁部首的夸张书写形成强烈对比。

宋雯

《节临李白忆旧游诗卷》

《李白忆旧游诗卷》是北宋黄庭坚草书中的力作,全卷运笔圆润,奔放不羁,恣肆纵横,如马脱缰,无所拘束,整篇如龙蛇起舞,一气呵成。用笔老辣纷披,纵横转掣,与诗相配,相得益彰。每行字句不等,字距颇密,而行间似稍开阔,但也不尽相等。炼行并不垂直而下,行扭颇重,时左时右,然而两下映衬,非常顺适。黄庭坚草书以萦绕为主,所以行笔多宛转无折,不作复笔,但有浓淡之对应。起笔圆浑,收笔尽量自然,骋笔极少,亦偶有为之,很有生气。尤需特别注意的是他大大发挥了“点”法。作草全部萦绕,笔在纸上横掠平进,无提无按,当然简单。而设点为画,必然增加了行笔中的提按起落,然而其效果则极能调整布局,情趣自然随之而来。

苏越

《廉颇蔺相如列传》

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通篇文笔处理很到位,下笔果断,完全不存在书写时的半点犹豫的感觉。胸有成竹的笔势非常强,而且似乎有一股大气贯于胸中。笔墨舞墨如飞鸟走蛇一般,笔下的每一个墨水都如生风一般的存在,泼墨用完之后又带着干墨时行狂草的书写。

通篇作品节奏变化极强,而且给人一种欣赏的视觉感受。尤其是波澜壮阔的笔法给人如沐春风般的感觉细看黄庭坚的书法,感觉他是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这样子的折让人感觉到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具有特殊的魅力。

通过三周的教学和学习,同学们都受益匪浅,从各个方面都获得了不小的进步,也获得了珍贵的经验。


上一篇: 电脑辅助设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