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课程总结
——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B506画室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了解民间艺术的概念、种类及其特点,掌握欣赏民间艺术作品的基本知识。培养学⽣对民间艺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激发学⽣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使学⽣热爱祖国的传统⽂化,振奋民族。
——指导老师:任南南
通过四周的学习,同学们对民间艺术也了解了很多。本节课,主要通过做山西特色农产品叙事性的包装设计来深入了解,更加懂得民间艺术值得我们去挖掘、去重视、去发展、去传承。
如下为本门课程的部分作品展示:
作者:张鸣
作品简介:几年前,老百姓种粗粮还只是为了自己吃,口感好营养好是老百姓考虑的标准。市场的导向是不可估量的,随着粗粮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一些颜色漂亮价格便的“新”粗粮品种被研发出来。其颜色漂亮,产量高,口感和营养价值却不在考虑范畴。为了提高收入种植的人越来越多。古老的品种面临被遗弃。将农民收秋的场景以偏向于卡通的形象融入到设计中,做出了一系列的粗粮产品包装设计;在这一系列的粗粮设计中,大自然中物体本身的固有色以及和其比较匹配的色调融合,将健康,安全,绿色的农产品观念深入人心,加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
作者:王雪薇
作品简介:四种主图案都采用了不同的传统纹饰,把传统艺术的不同美展现出来。
四种主图案中也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天气,绿豆对应晒,日光的照耀。红豆对应了雨,雨水的灌溉。藜麦对应风,狂风的侵蚀。荞麦对应了雪,雪花的寒冷。这四种天气也表明了谷物粗粮生长的周期和不易。
作者:杨禛
作品简介:主要运用九宫格的形式,对农产品的生长过程进行叙事,每个方块里呈现的是农产品的生长过程,然后又分别采用两种颜色,一深一浅得呈现出来,然后,农产品种类的二字也进行了设计,四种农产品分别用它们的品种原色进行了包装设计,既传达了农产品原生态的生长过程,也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
作者:张绒绒
作品简介:绿豆、红芸豆、小米、藜麦这些都是一个系列的不同产品,每个农产品包装都是运用了两个场景,一种是农民播种、采摘、耕种、收割的场景,一种是农产品发芽、成熟的场景,在色彩方面,也是运用了绿豆的绿色、红芸豆的红色、小米的黄色、藜麦的米色这样一种色调,同时,运用了书法字体将田园与书香气息结合起来,使画面更富有田园气息。
作者:李佳欣
作品简介:作品以农民伯伯种植、采摘、晾晒打场等一系列场景以版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提取其颜色作为底色突出其高级感,做成此系列作品体现出了纯天然的特征。
作者:冀晓伟
作品简介:包装创意来源主要是产地的原生态环境,让人们由产地环境优美,联想到产品绿色健康的理念。
作者:刘欣宇
作品简介:此次包装设计采用了各种粗粮的生长过程为主要内容,向人们展示了健康原生态粗粮的生长过程。让消费者们对我们生产的粗粮放心,同时加入一些自然中的小元素,使画面活泼生动。
作者:赵文惠
作品简介:整体包装设计以杂粮作物为主体,种植买卖过程为次主体,夸张放大的杂粮作物图案为背景。体现杂粮作物的健康新鲜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作者:梁宇宁
作品简介:在包装设计中用田野作为叙事型包装背景,加上了以为劳动的人民作为包装的主体人物,让人一眼就能知道农民在大地上辛勤劳动的故事,深化受众对信息主体的感受与认知,留下深刻的印象。设计的亮点在于包装设计中把藜麦的生长过程中是所有形态表现了出来,有用插画的方式表现藜麦在农田里生长的过程、也有用手绘的放生表现藜麦生长之后成熟了的形态、也有藜麦在处理完成之后可以烹饪后食用的形态。
作者:汪振华
作品简介:采用农村平时下地种植作物为线稿进行设计。
作者:刘倩
作品简介:作品简介:通过农产品的颜色作出区别,用明亮的色系表示出农产品的特色,图案的选用则是选择农作物的幼苗时期到成熟的过程,四种不同的图案可以区分农产品,在整体构图上选择了相同的,保证四种包装保持统一性。
作者:宋静
作品简介:我所设计的包装都是分成三小格,来叙述产品的种植、成长、收割的过程,展示了不同农产品在各个阶段的区别。例如绿豆的选种是先泡在水里,来选择种子,种植小麦要先耕地,种植红芸豆需要支撑架子等等。
我希望,通过我的包装设计,可以让大家了解到这四个农产品是怎么种植出来的和农作物种植的不易,大家要珍惜粮食。
作者:王瑛瑛
作品简介:以山西特有的农业风景: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作为画面的共同性。在以传说故事为题材选取ip形象。绿豆主要以杨家将,红豆以相思的柔美女性,藜麦以武则天,绿豆以采摘的女子来展现,在突出农产品的特点 绘制成一组作品。